日常思考问题的5种数学思维思维模式
日常思考问题的5种数学思维思维模式
1. 从不确定性中找到确定性
第一种数学思维源于概率论,叫作“从不确定性中找到确定性”。
假如一件事情的成功概率是20%,是不是意味着我重复做这件事5次就一定能成功呢?很多人会这样想,但事实并不是这样。如果我们把95%的概率定义为成功,那么,这件20%成功概率的事,你需要重复做14次才能成功。换句话说,你只要把这件20%成功概率的事重复做14次,你就有95%的概率能做成。 计算过程如下,对公式头疼的朋友可以直接略过。做1次失败的概率为:1-20%=80%=0.8 重复做n次都失败的概率是:80%”=1-95%=5%=0.05(重复做n次至少有1次成功的概率是95%,就相当于重复做 n次、每一次都不成功的概率是5%)
n = log0.08^0.05≈13.42
所以,重复做14次,你成功的概率能达到 95%。 如果你要达到99%的成功概率,那么你需要重复做21次。 虽然这个世界上没有100%的成功概率,但是只要重复做大概率成功的事情,你成功的概率就能够接近100%。这就是从不确定性中找到确定性,这是概率论交给我们最重要的思维
2. 用动态的眼光看问题
第二种数学思维源于微积分,叫做“用动态的眼光看问题”。
宏观上,我们看到的是位移,但是从微观的角度来看,整个过程是从加速度开始的:加速度累积,变成速度;速度累积,变成位移。这就是积分。反过来说,物体之所以会有位移,是因为加速度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累积。而物体之所以会有速度,是因为加速度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累积。而物体之所以会有位移,是因为加速度经过一段时间的累积。位移相对于时间的一阶导数是速度,速度相对时间的一阶导数是位移,微观上其实是每一个瞬间速度的累积。而位移的倒数,就是从宏观回到微观,去观察它瞬间的速度。这就是微分。
那么微积分对于我们日常生活到底有什么作用呢? 理解微积分,你看问题的眼光就会从静态变为动态。
加速度累积,变成速度;速度累积,变成位移,其实人也一样。你今天晚上努力学习了,但是一晚上的努力并不会直接变成你的能力。你的努力得积累一段时间,才会变成你的能力。而你有了能力,并不会马上作出成绩。你的能力得积累到一段时间,才会变成你的成绩。而你有了一次成绩,并不会马上得到领导的赏识。你的成绩也得积累一段时间,才会使你得到领导的赏识。 从努力到能力、到成绩、到赏识,是有一个过程的,有一个积分的效应。 努力的时候,希望瞬间得到大家的认可,但是出了问题后却不去想几个月前的懈怠。这是很多人容易走进的思维误区。
从本质上讲,微积分的思维方式就是用动态的眼光看问题。一件事情的结果并不是瞬间产生的,而是长期以来的积累效应造成的。出了问题,不要只看当时那个瞬间,只有从宏观一直追述到微观,才能找到问题的根源。
3. 公里体系
第三种数学思维源于几何学,叫做公里体系。如果说公里体系是一个大树,那么,公里体系就是大树的树根。在几何学中,一旦制定了不同的公里,就会得到完全不同的知识体系。这就是公里体系的思维。
这种思维在我们的生活中非常重要,比如,每家公司都有自己的愿景、使命、价值观,或者说公司基因、文化。因为愿景,使命,价值观不同,公司与公司之间的行为和决策差异就会很大。一家公司的愿景、使命、价值观,就相当于这家公司的公里。公里直接决定了这家公司的各种行为往那个方向发展。所有的规章制度,工作流程,决策行为,都是在愿景,使命,价值观这些公里上“生长”出来的定理,他们构成这家公司的公里体系。而这个体系一定是完全自洽的。不管公司以后如何发展,只要有公里存在,就会演绎一出一套能够解决问题的新法则(定理)。
公理没有对错,不需要被证明,公理是一种选择,是一种共识,是一种基准原则。
制定不同的公理,就会得到完全不同的公理体系,并因此得到完全不同的结果。
4. 数字的方向性
第四种数学思维源于代数,叫作“数字的方向性”。
数这个东西,除了大小,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属性:方向。在数学上,我们把有方向的数字叫作向量。
数其实是有方向的,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可以得以体现。在公司做事情,两个人都是很有能力,合作的时候,如果他们的能力都往一个方向使,形成合力,这是最好的结果。但如果他们的能力不往一个方向使,反而相互牵制,那可能还不如把这件事情交给其中一个人来做。
5. 全局最优和达成共赢
第五种数学思维源于博弈论,叫作“全局最优和达成共赢”。我们每天大大小小的决策,每个决策的背后逻辑就是一场博弈。
下围棋就是典型的博弈场景。没走一步棋,我的所得就是你的所失,我的所失就是你的所得。这是博弈论中典型的零和博弈。在零和博弈中,你一定要保持清醒:你要的是全局最优解,而不是局部的最优解。
经营公司也一样,不要总是想着每件事情都必须一凡风顺,如果你想得到最好的结果,在一些关键步骤上就要做出妥协。
除了零和博弈之外,还有一种是非零和博弈,它讲究共赢,共赢的前提是建立信任,但是建立信任特别不容易。
孔子说“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所谓“从心所欲不逾矩”,不是说你要通过约束自己来让自己做的事情不越出边界,而是当你拥有符合规律的思维方式时,你做的事情根本就不会越出边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