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AI应用的思考
关于AI应用的思考
与IA共创
1. 梯人纵发展
目前的速度AI工具及应用层出不穷,几乎每天都会有新的style出来,从应用的角度来看有点应接不暇。从单纯的chat聊天模式开始,会发现有一部分的内容AI其实处理的不是很好,即使用到了一些先进的prompt词也不一定会有效果。这个可以想象AI技术能力的提升也是依赖于海量的知识数据,如果现行互联网的数据维持在一个相对静态的状态下,单纯靠AI在此基础上升华创造,不是说不肯能,只是需要的时间会更长。其实反过来如果在AI的加持下,通过人类的思维创造出更高维度的知识或者解决问题的思路,把这些方式公开到网络上,让AI进行提取学习,可能这种发展离真正的“智能”会更近一步。这种模式就是左脚踩右脚的模式,一步步靠近终极目标方向。
2. 企业应用AI Accessibility
现在AI应用无处不在,日常文案的优化、生活和工作中遇到问题会先用AI进行科普扫盲、AI Coding、代码review、调研报告等。但是可以看看真正企业与AI的结合程度如何?按照目前阶段来说还在初级阶段,目前使用的模型都是基于现有公开的网络的数据进行训练的,那么对于企业本身的数据在公网是无法被访问到的,这里面包括企业运过程中产生的数据、文档、知识库、业务领域知识、企业文化、日常工作流程等。
成本角度
大多数企业不太可能基于开源的模型进行训练自己的私有模型,这个训练时需要额外的开销。当然大公司或者一些医院机构在使用AI的时候,会考虑用模型进行训练,给AI投喂的都是私有数据,在这种情况下进行使用的。
安全角度
数据安全是目前企业考虑的一个方面,担心敏感隐私数据泄漏。这也是目前AI与企业业务结合相对慢的一个原因。这个当时也是可以解决的,就是把敏感数据排除在外进行脱敏处理,再让AI访问。
从未来的角度看,如果那一天公司的相关数据能够被AI学习,那么有一天可能会出现的几个场景如下:
- 企业文化深度融入AI,大家日常工作中的行为、态度如果做的有不符合企业文化方面,系统会通过即时通讯工具进行提醒、在做决策时如果违反企业文化同样会被提醒,并给出对应的解决方案。
- 在软件研发时当一套方案出来时,AI会结合历史业务、业务代码、产品文档、知识库等直接给出方案是否可行(给打一个分),对于决策者只需要根据AI给出的结论再一次思考及决策。
- 日常的事物处理流程、会议形成、事情准备、日常团队沟通、培训这些,变成了AI每天或者提前规划一个人的事情,并给出重要性及优先级设定等。
以上虽然目前还做不到,但是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如期而至。
效率提升不等于生产力提升
1. 效率提升
当前AI coding是发展的非常迅猛,几乎头部公司都在开源自己的模型,从AI coding 模型的演进、AI IDE、围绕产研环节的产品非常众多(从0到1打造一款产品)。甚至在早期在国外有一些团队只有几个人凭借AI产生出几倍的ROI(这不是噱头)。对于AI从业者来说,效率的确是提升了,以工作为例,效率提升后是不是会有一些空闲时间去做其它的事情。从工作和个人方面来说可以借此机会去触达AI目前还不能涉及到的方面,例如个人成长、个人能力提升、AI实践方法论、以及使用AI过程的盲点梳理。代码编写提升效率60%,项目单侧覆盖80%,这些是AI现阶段的强项,利用这些的时候多一些自己的思考见解。
2. 生产力提升
效率的提升对于单次产出的确很明显。但是如果需要从生产力提升方面将,还需要多探索。例如这种效率的提升是否可以产生规模效用,使用过程中的SOP是否具有通用性,是否可以复制。这次是AI Coding的提升,那么下一次是否可以从需求理解开始到最终的交付,这个过程中如何让AI参与80%以上,真正达到AI工具在”干苦力“,对于这个过程中的使用者来说就有更多精力花在项目稳定性、安全性、可拓展、以及技术架构演进,相当于把效率本身做了一次升华及放大。生产力提升的同时,对于AI使用者来说也是能力的升华及迭代,提升AI从业者的竞争力。
使用技巧
在日常Al使用时,可以使用过程中的问题分为两类,待解决问题库和已验证问题库。
1. 待解决问题库
就是把工作中通过Al解决的,但是现在的模型还做不到的硬骨头,全部记下来,“例如根据这张草图直接生成可用代码”、“根据产品方案直接生成业务代码,达到可交付的目的”、“参考某款App的UI及业务进行复刻”等。
2. 已验证问题库
把你那些能够用尽AI潜力的,好的提示次(prompt) 和 交互技巧分门别类记录好,方便下次继续使用。
当新的模型发布之后,不要只光看测评、不要迷信测评,可以直接用待解决问题库的问题,扔给新模型或者新工具,看看之前的问题是否能够得到解决(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