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实践的理解

最佳实践的理解

最近因为家里的事情,有一段时间没有更新了。刚在整理近期的工作和生活中的事情,想到一个词是“最佳实践“这个词。这个词也不陌生,经常在软件研发领域会说这个方案是最佳实践或者不是、在其他行业有时后会说应该这么做才是最好的、在生活中回顾做的一些决策和操作之后,在现在看来可能部分决策不是最佳实践。

1. 概率

在生活和工作中处处面临选择,每种选择其实可能都会伴随着不同的结果,其实这就产生了概率问题。只是现实社会中往往大家可能会总结经验,让好的结果尽可能发生,那么从概率的角度讲就是正向概率增大,那么这就是最佳实践的叠加效应。回想最早的机器学习(监督和无监督)、当前生成式AI(GAI)、金融行业的量化交易等,这些其实最终追求的就是概率问题,在量化交易行业中这个就是胜率问题。那么最佳实践本质上来说就是做选择,既然做选择就会存在概率问题,在实际生活中会发现最佳实践多了,那么就会形成叠加效应,胜率会增大,就会直接或间接带来一定的收益。

2. 学习

既然面临选择,那么当时不是盲目选择,这里也需要基于一定的事实客观规律,那就是学习。选择要建立在一定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这里有很多关于这方面的文章。我想说的就是费曼的学习法,知识的积累是需要通过学习的方式。其实费曼的学习法是后人通过费曼的诸多文献总结出来的,学习法的精髓有2点:

1. 把学到的知识内容用自己的理解进行输出、记录笔记,输出形式没有限制,重要的就是需要用自己理解的方式,这很重要
2. 把通过获取知识理解后的内容作为输入给到自己,倒逼自己输出,其实这个环节就是说的实践

把上述方法应用到实际的场景中,至少在做选择时会多一个参考,一定不要盲目选择,通过知识的积累,让自己有做更多选择的可能性,从而增加最佳实践的概率。

3. 因小失大,得不偿失

在重要的事情上多花心思,不是重要的事情上选择果断。可能很多人说什么事情时重要的事情?就是一件事情这么做都无畏那么就可以视为不重要,但凡还要经过大脑思考几回那说明存在一定的重要性。

回想自己生活中就做过比较草率的决定,当时买房子的时候,没有话很多心思、没有参考过一些数据、甚至房子都没仔细看过就决定把房子买了,在当时想着自己能挣到钱无所谓。但是随着房价的下行,发现房子跌了不少,其实这个直接带来的就是经济上的损失,由于当初自己的没有经过认真思考导致的。反而有时间在tb和jd上买东西会纠结这个平台比那个平台便宜,因为这个会在上面停留过多的时间,这个就是不值当的。相比事情来说这就是典型的时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这就不是最佳实践。

在工作中同样存在类似的问题,在做重大的技术方案时,虽然不要求面面具到,但是一定要抓住关键核心、识别出方案中的盲点、救命稻草、基础框架逻辑稳定自洽。这个就可以算在当时那一刻的最佳实践,最担心的就是考虑较少,一顿操作猛如虎,回头一地鸡毛。 在核心业务、核心领域上要多花心思,反倒是一些相对不是那么重要的业务功能迭代上方案上考虑够用就好,不要锦上添花。

4. 主动与被动

生活和工作中我们需要主动去面对和take一些事情。很多人认为这是心态问题,其实这是能力问题。主动与不主动,生命资源相差30倍。在工作中,主动思考和行动的能力尤其重要,主动承担能力和责任之外的事情,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好的锻炼和成长机会,不要总担心自己的能力不够,害怕没把事情做好,其实不管你最终有没有把这件事情做成,但在做的过程中就是一次非常好的锻炼机会,用了公司的资源,成长了自己的能力,这是一个很划算的事情。 主动者每天都在日拱一卒,被动者每天都在左右徘徊。这个象限在现实情况下普遍存在,主动一些会让一些不可能成为可能,经历过这样几次之后,你可能在能力上会有很大的提升,在后面做决策和选择时,胜率就会加大,这也是最佳实践。

5. 把手弄脏

在目前阶段获取资讯或者知识的方式很多,知识在传递的过程中也会发生一些变化(理解偏差),加上知识的输出者也不不可能把所有细节和方法论都讲出来,这也不太现实。我们在理解这些知识后切记隔岸观火,把这些知识和输出直接用在实际的场景中。我们一定要结合实际情况,深入理解事情的逻辑和本质,适当的结合和改造、优化,切记空有一套方法论。在软件研发领域,可能你已经是研发小组长、研发Leader,但是对于一线的一些问题必须去了解,知根知底。一定要 do something ,而不是 own stomething。